两会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廖增太: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进程

最新信息

两会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廖增太: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进程
2024-03-06 17:33:00


K图 600309_0
  3月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的问题引发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提交了《关于加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的建议》。

  生物医用材料是诊断、治疗、修复和替代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所需医疗器械不可或缺的新材料,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约70%的高端生物医用材料依靠进口,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醚醚酮(PEEK)、聚乳酸(PLA)和聚砜(PSF)等。
  过去数年,国家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推动生物医用材料发展。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
  202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工作的通知》,聚焦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重点方向重点突破,加速落地,效果明显。
  但与此同时,廖增太指出,目前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仍面临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科研转化率低、缺少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国内缺乏生物医用材料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等诸多问题。
  为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廖增太建议,优化“卡脖子”医疗器械注册审核流程。“国家药监局应依据紧迫程度进行分级管理,为‘卡脖子’医疗器械开设审核‘绿色通道’,缩短技术审评时间,提高注册审核效率。”廖增太表示。
  廖增太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生产企业数量和注册产品数量等方面已经有较大的提升。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6151项。但高端医疗器械品类中国医疗器械占比不到30%。国产化替代的痛点主要是审核周期长,临床测试费用高。目前,二三类器械注册审批流程周期需临床18—36个月及以上,此周期未包含材料修改等时间,实际周期可能更长。”
  此外,廖增太还建议,加强医疗器械关键原材料联合攻关机制。
  廖增太表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市场化初期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市场规模小等特点。此外,由于其产业链复杂、涉及相关技术领域广泛,如无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和联合创新开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做基础,多数医疗器械很可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形成商业化规模。
  为此,廖增太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通过对‘卡脖子’的高端医用材料系统梳理,联合实力较强的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医疗器械制造、下游医疗应用等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政产学研医全产业链联合攻关体,进一步加快高端医用材料国产化。”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两会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廖增太: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进程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