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在兜底机制与技能提升上保障低技能群体权益

最新信息

两会建言|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在兜底机制与技能提升上保障低技能群体权益
2024-03-05 22:30:00
“近年来,受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低技能群体的就业和生活面临着增收难、城市扎根难以及权益保障难等多重困境。”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针对低技能群体就业等权益保障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应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长效帮扶机制等方面促进低技能群体走出就业生活困境。
  作为经济学家,刘尚希注重研究经济社会问题,长期关注收入分配、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刘尚希就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培育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等课题带来了多份提案建议。
  “城市的包容性不足,低技能群体就业、生活需要付出诸多额外的成本;同时乡村就业、增收的潜力下降,这些群体不得不离开乡村谋生,低技能群体面临的就业与生活困境和城乡二元体制直接相关。”刘尚希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且结构转型的情况下,低技能群体承受的风险快速上升;若非数字平台企业的兴起,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吸纳大量就业,则低技能群体承受的风险会更大。
  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低技能劳动人口数量较为庞大,相应群体权益保障颇受各方关注。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约为4.95亿人,占比56.21%。
  此外,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市民化问题也是备受各界重视的课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约为5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与上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
  “由于‘扎根’城市的成本高昂,低技能群体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一二三产业低端岗位之间‘漂移’,逐渐锁定在工资最低的岗位上,随着年龄增长,就业状况、家庭生活改善愈加艰难。”刘尚希认为,城乡二元体制中的社会身份代际传递,衍生出来的不只是机会不公平,更严重的是乡村的财产难以估值、抵押和转让,低技能群体进城落户扎根更难;同时从当前及今后趋势看,低技能群体所承受的风险面临着不断外溢且公共化的趋势,向公共风险转化,这将会妨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为此,刘尚希建议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这需要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协同推进,着重从二元身份体制、二元产权制度和二元经济体制入手,一步一步解决‘出村难’和‘进城难’的体制障碍,促进就业、住房保障、财产转让等方面的机会公平。”刘尚希表示,只有消除机会不公平,才能激化社会活力,缩小低技能群体,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奠定基础。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在刘尚希看来,除扎根城市难题,低技能群体当前还面临增收及权益保障等难题。
  “据调研,2023年2~3月间,长三角地区小时工价曾一度击穿近年来的最低点,同年11~12月间,京津冀部分地区的‘日结工’招工要求日工作12小时,小时工资合计甚至不及最低工资标准。”刘尚希指出,2023年以来,拖欠或扣发劳动者工资现象并不少见,低技能劳动者首当其冲;为规避工资拖欠的风险,低技能劳动者宁愿选择“日结工”“七日工”等零工就业方式,这加剧了就业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增大了劳企双方的成本。
  为此,刘尚希建议,通过将相应群体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平等就学的范围,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平台企业的发展,建立农民工欠薪的长效防范机制等举措,为低技能群体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家庭迁徙的条件。
  “还应为低技能群体的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提供长效帮扶机制,遏制低技能群体的代际传递扩大。”刘尚希认为,在兜底机制上,应提升社会救助体系的综合援助功能,对因长期失业、创业失败、疾病灾害、家庭变故等导致阶段性生活困难的,做到快速预警、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在技能提升上,应将新职业开发、实务培训、岗位见习等机会,直接向所有就业群体无差别开放,推动低技能劳动者与新业态发展的有机契合,为其保持再次择业能力提供助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两会建言|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在兜底机制与技能提升上保障低技能群体权益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